1961年,Leonard Merrick Uhr 和 Charles M Vossler发表了题目为A Pattern Recognition Program That Generates, Evaluates and Adjusts its Own Operators 的模式识别论文,该文章描述了一种利用机器学习或自组织过程设计模式识别程序的尝试。程序启动时不仅不知道要输入的特定模式,而且没有任何处理输入的运算符。算符是由程序本身生成和提炼的,它是问题空间的函数,也是处理问题空间的成功和失败的函数。程序不仅学习有关不同模式的信息,而且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它还学习或构造适合于分析输入到它特定模式集的二级代码。这也是第一个机器学习程序。
人工智能领域初步萌芽了自然语言处理和人机对话技术。Daniel Bobrow 在1964年发表了Natural Language Input for a Computer Problem Solving System,以及Joseph Weizenbaum在1966年发表了ELIZA—A Computer Program for the Study of Natural Language Communication between Man and Machine。
1966 年,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家Joseph Weizenbaum 在 ACM 上发表了题为《 ELIZA,一个研究人机自然语言交流的计算机程序》(ELIZA-a computer program for the study of natural language communication between man and machine)的文章。文章描述了这个叫作 ELIZA 的程序如何使人与计算机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然语言对话成为可能。Weizenbaum 开发了最早的聊天机器人 ELIZA,用于在临床治疗中模仿心理医生。
1976年,Randall Davis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人工智能博士学位,并发表文章 Applications of Meta Level Knowledge to the Construction, Maintenance and Use of Large Knowledge Bases,此文提出:使用集成的面向对象模型是提高知识库(KB)开发、维护和使用的完整性的解决方案。共享对象增加了模型之间的跟踪能力,增强了半自动开发和维护功能。而抽象模型是在知识库构造过程中创建的,推理则是在模型初始化过程中执行的。
视觉计算理论(computational theory of vision)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马尔(David Marr)提出的概念,他在1982年发表代表作《视觉计算理论》。计算机视觉是一门研究如何使机器“看”的科学,更进一步的说,就是指用摄影机和计算机代替人眼对目标进行识别、跟踪和测量等机器视觉,并进一步做图像处理,用计算机处理成更适合人眼观察或进行仪器检测的图像。学习和运算能让机器能够更好的理解图片环境,并且建立具有真正智能的视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