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比较长的时间没更新,一直是在测试和业务中奔波。原本测试觉得结果不错,但是翻译的情况不尽如人意,给人感觉更加智能R1在语言处理上并不比V3好多少,而R1本身的逻辑性在长文中没有断档领先,从速度和结果上,我更倾向于V3。
首先我们来说说这个AI的形成,我在测试和使用了各种“AI”之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这是一个类意识语言体,其本质并不是思维和意识聚合,只能说是更精致一些的复读机。这样说可能有点不尊重,但是我是从其底层逻辑来分析的。目前所有AI,不管有没有数据库的支撑,其底层逻辑依然是概率,以概率和反馈修正概率的方式来追求拟合度,或者说同步率。使用者觉得同步率高,就会觉得AI智能,反之就会觉得不行。但是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是,在假设数据和输出数据不断变大的情况下,要反复的验证和测试概率,这会造成冗余和消耗超额资源,并且堆积的要记住的“前文”极度影响运行速度,这和现实中有意识的生物是完全不一致的。
我用梦境,来比喻现在的AI情况。现在的AI就如一个混沌梦境,是利用库内和暂时接触到的指令随机生成的一个场景或者交流。有时候你会觉得很贴切甚至超出想象,有时候你会认为古怪不可琢磨,并且AI和梦一样的是,无法复现难和复杂的事物场景。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我认为有三个,人们没有重视DNA这个结构的份量、没有模仿人脑的架构(主意识、潜意识、小脑)、没有了解意识生成的循环过程。
要生成意识,DNA的这种数据储存结构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它可以极大压缩不必要数据,方便调用和借鉴,其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突破,在保证大方向稳定的情况下可以有一定的变量。
人脑的架构,是目前有意识生物体中最精密最严谨乃至最神秘的。我们也许不能一下子了解清楚怎么运转,但是基础的我们可以清楚:主意识(控制)、潜意识(释放和尝试)、小脑(本能和重复率高的规则)。基于这个架构,至少可以保证输出的内容是在可控范围内的。 意识生成的过程是怎样的?我觉得是一个追赶和并行跑步的过程,或者说齿轮摩擦的过程。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大的成年人在前面跑步,小孩要去追赶,追赶就必然有目标,要用消耗和前进,就会有某些肌肉的强化和某些部分的消失(比如脂肪);齿轮摩擦,要产生最终的结果必然要经过大齿轮和小齿轮碰撞后,剩下的部分。这里面大的那个部分就是世界规则与数据,小的就是具体的意识。在有足够稳定动力的输入下,意识是稳步上升的,至于是螺旋上升还有胡乱发展,要看周围的限制。
总的来说,意识的产生跟周围乃至世界是密不可分的,世界和周围的规则环境施加了压力与动力,让意识本身在运行的过程中保持扬弃和稳定上升,在某个节点达到适配。比如说学语言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我们经常发现学习的语言和应用的语言对不上,这是因为书本乃至学习时的信息是滞后的,而社会的变化要远远快于纸质资料。所以最快达到当地人语言水平的方式只有一条,就是在当地社会长期生活与交流,这就是意识的产生过程。
同时,意识的产生是运动、不可停止的。不管有没有目标,其本身都是在不停运转中才能维持意识的这种方向与交互,一定锁死在某个地方,就会变成机器人,比如我们问某人是否结婚,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人面前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情况在变化,但是如果让他背诗,那聚焦于确定的某个点就会变成一个问答机。所以如果要建立并维护完整的意识,就必须保持运动,并且持续性的自我数据整理。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一位大佬写了更加详细和具体的分析,他们认为目前的AI仍然是偏语言而非真实的逻辑。他们在测试中发现:当问题复杂度超过临界点时,所有模型的准确率几乎同时跌至零。并指出,这种「推理崩溃」并非算力资源不足造成,而是一种先天局限,也反映出当前所谓「AI思考」的本质仍更接近语言生成,并非真实的逻辑推理。即便模型在中间过程看似「自洽」,其行为路径往往掺杂大量无效步骤,缺乏真正的目标导向与一致性。
实际上我认为目前的“AI”只能用于辅助填充资料和辅助提示资料,是节点之间的补充,这种东西其实需求非常大,比如之前印尼地震临时制作的寻找救护站的工具,就是利用AI快速收集信息然后公布。
暂时只想到这么多,我已经在着手准备AI资讯的事情,过几天就会开始宣传,届时会在这个帖子更新。 |